发布时间:2025-10-15 18:05:06    次浏览
来自比利时的迪特(DieterVanonckelen)在成都待了6年,他不仅开餐厅、办杂志,还时常与在蓉外籍人士和本地毕业生分享创业经验,同时汲取不同的创业理念开设创业课堂。迪特的成都创业建议●学习中文和当地文化●耐心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与合作伙伴要分工明确●创业要保持平常心,自己尽力而为,不要急于求成●保持创业的激情和吃苦耐劳的心态来自比利时的迪特(Dieter Vanonckelen)在成都待了6年,他不仅开餐厅、办杂志,还时常与在蓉外籍人士和本地毕业生分享创业经验,同时汲取不同的创业理念开设创业课堂。“是成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来到成都,是这里的包容性和多元化让我们愿意留在成都,实现创业的理想。”迪特说。啤酒窝餐吧里的木桌和皮椅被擦得锃亮,刚打扫过的地面在春日的阳光下反射出道道彩光。迪特在吧台后整理着酒架和各种各样的酒杯,他举着两个外形完全不同的酒杯说:“不同的啤酒需要搭配不同的酒杯,这些稀奇的餐具我都是直接在成都购买的,这里的零售业太发达了!除了我老家比利时风味的食物,餐吧里还有我亲自酿造的比利时啤酒。成都人很会享受生活,在下班后喝点啤酒聊聊天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我还专门为成都人酿造了带花椒和辣椒味的啤酒,受到了不少成都客人的喜欢。”一趟旅行 两个开始“在比利时读大学时,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我选择了学习中文。现在看来,语言优势为我在成都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迪特谈起了他与成都的缘分,“因为大学的一次实习机会,我跟朋友来到中国,顺道来成都旅游。成都人的热情、友好让我印象深刻,我也是从那时起便爱上了这座城市,大学毕业后就毅然来到这里。”从这之后,迪特就留在成都开始了一个属于他的成都创业之路。刚到成都时,一家房产公司的老板看中了迪特的口才和交往能力,让他进入公司开始负责市场拓展。就是从这里开始,一个初来乍到的老外才真正接触到中国与欧洲迥然不同的文化,也在成都的工作中学会了中国的“生意经”。两年前,迪特从房产公司辞职,与他的成都合作伙伴开始经营自己的事业。“我非常喜欢交朋友,热情友好的成都人让我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大。其中就有我餐吧的合伙人,一个开咖啡馆的成都老板。‘出门靠朋友’这句话说得没错,我的餐吧能够顺利开业全靠我在成都的朋友们,他们告诉我如何办理手续、怎么找到便宜的铺面,还为我提各种建议。成都人很热心,我的合伙人常常会帮我解决很多关于文件和合同的事情,我就有时间好好研究菜谱和啤酒酿造。”迪特打趣地形容他与合伙人的关系是“一中一西,一主内一主外。” 一种心态 两次挑战在开啤酒窝餐吧之前,迪特在领事馆路附近开了一间啤酒窝酒吧。“近几年,在成都生活和工作的老外越来越多,我选择开酒吧是为了让很多外国朋友能有一个聚会的场所。没想到的是,现在来啤酒窝喝啤酒的成都人也多起来了,我的外国朋友来晚了经常没座位。”成都人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让迪特非常欣喜。迪特的酒吧周围逐渐增加了不少竞争对手,类似的酒吧逐渐多起来。对此,迪特却非常乐观。“竞争是一种挑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机会。这里的酒吧数量增加,同时也会带动消费者增多。那么多人来到这里,总有人会来我的店里坐一坐。”迪特除了秉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充分开动他的商业头脑,通过本地朋友和新媒体为酒吧做推广,定期推出优惠套餐和主题活动。店里生意越来越好,迪特和合作伙伴萌生了在附近开分店的想法。啤酒窝餐吧就这样诞生了。尽管餐吧开在了外籍人士聚集的桐梓林片区,但迪特的铺面并不是这一带的旺铺。“目前看似这里人气不旺,但我从来不觉得这会影响我的经营。说不定,我们店还可以带动这一片的发展呢。”迪特自信地说,“很多人问我怕不怕生意失败,我总是说,失败是一个非常好的经历,这会让我以后不会走弯路。”一份初心 两个项目迪特的酒吧和餐厅在成都已经小有名气,除了去感受比利时饮食文化的“好吃嘴”,还有不少外企高管和外籍“蓉漂”在这里分享成都的创业心得。“我非常希望可以帮助成都的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业道路,”迪特说,“年轻人其实有很多的想法。有人启发他们,他们的创业之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展。”迪特联合他的外企朋友用两个公益项目帮助成都的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成都创业周末(Startup Weekend Chengdu)是一个从美国西雅图开始的活动。年轻人在周末花上一段时间,自己设计一个公司运作方案,评委和专业人员给他们专业的改进建议并评选最优方案。迪特把它带到了成都。“我们已经举办了两次,效果非常好。一些年轻人从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这样的活动我们还会继续举办,争取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领域。成都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城市,政府也启动了‘创业天府’计划,这是给创业者提供的一个绝好机会。”“第二个公益项目是讨论会,我们会定期请一些企业家或者创业成功者,给年轻人一些启发和想法。”迪特表示,作为在成都生活的一员,他会继续把这些对成都年轻人有意义的事情做下去。本报记者 陈亦扬 胡雯原标题:“蓉漂”